时间:2020-09-08 10:46:30
近日,科技部网站发出公告,支持广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广州主动融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布局,紧握国家“新基建”提速发展机遇,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态势,迎来了新风口。
在广州这片“试验田”上,人工智能的科技种子实则早已种下。今年初,广州就在规划布局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如今,两个关于人工智能的试验区,将在广州实现叠加发展。
在迈向未来的科创规划里,广州如何堪当起国家级试验区的重任?耕耘好这方试验田,广州又将采取哪些措施?循着时代车轮留下的辙迹,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试验区要做什么?
根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下称《指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是依托地方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示范、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发挥带动作用的区域。
聚焦于广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9月4日,科技部公开了回复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函件。核心内容有三点:
支持广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下称“国家试验区”);
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和产业集群优势,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水平;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高水平人工智能开放创新生态。
三段文字简要勾勒出了该国家试验区的定位、意义与发展策略。
作为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大举措,国家试验区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人工智能激发“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国家试验区将充分发挥广州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建立高水平研发体系,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国家试验区还将发挥人工智能对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支撑保障作用,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
两场实践也将在国家试验区展开——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在数据开放共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高端要素集聚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探索推进人工智能立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智能社会治理新模式,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加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设。
科技部回函中指出,科技部将积极配合广东省推进国家试验区建设,协调研究解决相关政策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和资源对接,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和政策措施并予以推广。
为什么在广州?
目前全国共有13处地域入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广东有深圳和广州两处。建设国家试验区少不了当地产业基础、科研资源、政策环境的助力。13个国家试验区所在地,科技创新均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具有带动地方连片发展的实力。
《指引》提出,国家试验区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区域进行布局,以城市为主要建设载体。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引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承担起建设国家试验区的重任可谓“当仁不让”。
广州早已前瞻谋划和系统布局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体系,具备了开建国家试验区的基本条件。《2019—2020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工智能计算力位居全国第一梯队,排名第五。这一成就的背后,隐含的是广州四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广州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工业机器人、语言识别、服务机器人等领域产业,广州的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广州现已形成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广州软件谷、黄埔智能装备价值创新园等多个人工智能相关核心集聚区。
其次,广州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政策支持方面,广州于2017年已将人工智能作为全市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随后,2018年、2020年相继制定并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人工智能专项政策。同时,全市还设立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专项发展资金。
此外,广州云集了丰富的科教资源。作为华南地区科研教育中心,广州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广州)2019年获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研力量。全市还有4大平台授牌“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最后,广州搭建起健全的基础设施。作为中国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口之一,广州数据基础资源丰富。这里拥有“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六连冠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全市5G基站建设数量全国第一,网络基础能力潜力巨大。
如何开展建设?
“试验区”是一个概念,需待具体的实践举措去填充。
耕耘好这块试验田并非易事。广州需要不断先行先试、探索试验、示范引领,既要把握产业发展大势,又要寻求地区优势特色。在此过程中,广州将磨练为攻破人工智能难点、痛点的“先锋队”。
按照科技部给出的国家试验区有关定位,广州计划在多个方面着力开展探索和建设。
探索出一条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势在必行。广州的三大优势领域——医疗健康、汽车交通、高端制造已是声名远扬。广州要做的,就是发掘好这些应用场景,鼓励全球人工智能最新成果率先在本地“试水”。
前沿的科技实践,离不开良善政策环境的支持。接下来,广州还将着力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在数据开放共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高端要素集聚等方面,广州将先行先试,探索推进人工智能立法,实施政策创新,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
以上尝试更多侧重于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广州的雄心显然不止于此。
在国家试验区,广州力图将触角延伸到更多层面,探索一场社会实验。具体而言,广州希望率先在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社会问题和法治保障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从伦理道德到法律制度全体系层面,建立起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框架架构。
有了充分的契约规制,“机器人与人类联姻、大战”的科幻故事,才能永久封存于想象中。人工智能将作为社会治理的得力助手,帮助广州重点在智慧医疗、智能驾驶、智慧教育、智能金融等领域率先探索开展长周期、跨学科的社会试验,并逐步推广至多领域。
种种举措推行后,广州的国家试验区最终将探索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创新生态。例如,打造若干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行业领域专业化平台;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人工智能发展共同体;等等。
它将带来什么?
作为一项国家赋予广州的光荣使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政治站位和经济定位较为高远。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是国家提出的希冀。经验总结的前提是,推动人工智能激发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国家试验区选址于广州建设,激荡起的涟漪迅速跨越了广州本地疆界。
南沙庆盛,一片轰鸣的建筑工地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1700亩土地已经完成平整,即将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即将携团队进驻这里执教的香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冯雁,表达了对国家试验区的期待。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将实现跨学科发展。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实践是最为显著的表征。这与广州国家试验区的规划方向相一致。”冯雁提到,图灵奖获得者将有机会来到广州指导人工智能科研。
在她看来,广州培植起本地的科研力量后,下一步将开展技术转移,这需要有相应的平台支撑。国家试验区的建造正迎合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势,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共同幸事。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发展偏重于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较为薄弱,许多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仍待突破。
近年来,伴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国际知名院校的进驻,广州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了顶尖人才荟萃、关键核心技术迸发、前沿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活力四射的创新生态。
利用好本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广州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的“核心大脑”,为大湾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同时,通过建设国家试验区,广州将与深圳形成亮点鲜明、功能互补的人工智能发展布局。“依托香港、澳门的基础研究和国际化优势,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有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产业联动、共赢发展的良好格局。”冯雁说。
两试验区如何比翼齐飞?
当“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与广州产生关联,人们自然会想起今年以来全市着力推进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下称“广州试验区”)建设。
两个试验区均被冠以“人工智能”之名。它们的区别何在?
就地缘范围而言,广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是由科技部批复建设,在广州市区域内开展建设。
而广州试验区的空间布局为“一江两岸三片区”,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由琶洲、大学城、国际金融城、鱼珠等片区组成。
简言之,国家试验区的覆盖面更广,广州试验区则是前者的核心区域之一。
以重点片区为核心、全市层面共同参与,广州大地上正在串点成线、由线及面,为人工智能发展培沃土。这种“市级统一引领、多区差异化共建”的发展格局,广州并不陌生。
此前,广州在制定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同时,也注重引导各辖区制定人工智能专项扶持政策,例如南沙区出台《广州南沙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黄埔区出台《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细则》等。
从规划方向来说,国家试验区更侧重于试验与探索,形成可复制经验并推广,示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广州试验区更侧重于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集聚一批占据制高点、国际化程度高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最终,广州试验区立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功能定位上,两个试验区相辅相成。
国家试验区将围绕广州试验区等重要区域,通过重大项目牵引,试点示范带动,引导特色化发展,形成“核心引领,多极联动”的人工智能创新空间格局。试验区还将以载体强集群,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型产业集群。
总之,随着人工智能成为各地竞逐的新领域,手握“双试验区”的广州,正在人工智能全球优选地的征程上策马扬鞭。
(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