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双循环”进击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市场”

时间:2020-08-19 10:16:51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提法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任志宏撰文表示,作为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对接区,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双循环”的过程中将扮演起重要角色。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国外的制度、规则、市场结合的对接区,其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良性互动,更关系到中国“双循环”格局的长远发展。

  对此,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大湾区能否从“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级市场”,是实现“双循环”的关键。目前,大湾区不仅有世界级产业体系,也有接近一亿的人口,可以比肩世界十大经济体。放眼未来,这一区域不仅是庞大的生产体,也应该是庞大的消费体。

  消费“双循环”底气十足

  2019年,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消费已经超过投资和进出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力量。

  分析认为,消费在GDP中扮演的角色正愈发重要。扩大内需是国内大循环的基本内涵,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双循环”的重要发力点。

  截至2019年末,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人口数已接近7265万,以0.6%的国土面积吸纳了全国5%的人口。

  人口支撑下,大湾区也在积极开拓消费领域的增量,即新的消费增长点、新品类、新业态。

  以广州为例,直播带货成为广州刺激消费的重点举措,“这段时间里,广州的政府官员(比如区长)、学者、总裁等等,纷纷走进直播间,为广州品牌、广州商品带货,整个城市的直播氛围越来越浓厚。”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魏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然而,深圳作为大湾区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其消费能力、社零规模却优势不显著,若按社零总额计算,2019年仅为中国消费第七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指出,这主要是深圳两极分化突出,即富裕的一极消费不多,收入主要用于投资;普通的一极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挣钱更多转回家乡。

  大循环背景之下,深圳接下来应如何释放消费活力?“如果把后者转化为真正的本地居民,把根留住,可能释放出更多消费。再有就是解决房价高的问题,让更多居民有公租房等保障房,解决后顾之忧,也可以拉动内需。” 彭澎如此建议。

  投资“双循环”发力新基建

  近日,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撰文指出,“双循环”的关键是发力新基建。

  谈及行业如何实施“新基建+内循环”的落地与变革,多位受访专家强调,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在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创新,而新基建正是赋能产业升级的核心之举。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任志宏撰文指出,新基建包括的行业大多是大湾区的优势领域,发展好优势和领先产业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内循环的稳定也有利于提升大湾区参与外循环的竞争力,有利于保持经济开放性与创新力。

  任志宏表示,与此同时,大湾区也要积极应对国际产业链断裂风险对“双循环”带来的挑战。广东省应继续发挥产业集群内部所涵盖的分工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优势,进一步降低产业链的生产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提高大湾区产业链全球竞争力,尤其在电子信息领域尤其是集成电路领域、5G领域、高端装备领域,形成核心主导、全球资源、本土智慧的开放式发展战略。

  外贸“双循环”强劲回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外贸大省广东此前受疫情影响,不少外贸企业普遍面临在手订单取消或延期、新订单签约受阻、外贸货品积压严重等困难。但也有不少外贸企业转变思路,尝试通过“出口转内销”化危为机。

  据介绍,作为一家以生产电动牙刷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罗曼科技”)在疫情期间实现了逆势增长。以往该企业主要为欧美等国际品牌代工,国外市场订单一度占公司市场份额近六成。

  “后疫情”时代,罗曼科技迅速主打国内市场,其国内市场迅速挑起大梁,份额增至八成。“公司1-6月销售额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近55%,目前订单已排到9月份。”罗曼科技供应链运营中心副总经理罗光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实际上,罗曼科技只是粤港澳大湾区外贸企业加速“出口转内销”的一个缩影。今年1-5月,大湾区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纺织服装行业、电机制造行业出口转内销成效突出。仅以广东为例,以外贸为主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内销占比分别提升0.8个和0.7个百分点。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国内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聚集地和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重要消费市场,大湾区更有条件迎接严峻的外部挑战。

  任志宏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可借机增强应对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与规则重塑窗口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外贸竞争优势从以传统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广东在重视“内循环”的同时,也在积极扩大“外循环”。今年前7月,广东外贸进出口3.73万亿元,同比下降4.3%,降幅较1-6月收窄2.8个百分点。单7月,广东出口就实现4418.2亿元,增长17%,而6月这一数据还表现为下降1.8%。

  科技“双循环”优势显著

  于科技领域而言,推动“双循环”也格外重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过去,中国的创新主要是集成制造,进口国外关键零部件,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未来,中国必须要走一条内循环的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国内大市场孵化技术,不断迭代后输出国外。”

  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为不少零部件制造企业创造了进入大企业供应链的机会。珠三角一位3D打印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所在的企业主要为轮船制造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制造模具,“内循环”趋势下,企业确实收到了不少订单。

  曹钟雄还表示,科技“内循环”同时也倒逼了国内不少企业向上游拓展,攻关上游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不少业内人士分析,当前科技“内循环”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卡脖子”技术的国内替代。目前,我国在高端数控机床、芯片、光刻机、高端传感器等领域严重依赖进口。

  但曹钟雄认为,要实现“卡脖子”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国产替代仍需时日。当务之急是重视那些暂时落后的国产技术与零部件。“很多国产零部件本身是有市场需求的,只是性能和品质上稍逊于国外,因此得不到订单。”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单纯讲科技“内循环”是不严谨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全球分工的基础上,这样才最有效率。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也必须建立在吸收国际创新要素基础之上。

  “粤港澳大湾区要做到科技内循环的一个前提一定是在坚持开放的基础上。”万陆说。

  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以国内循环为主,绝不意味着闭关锁国,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使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过程,同时也是为更高水平开放蓄能的过程。

  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科技“双循环”方面优势显著。万陆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程度高,二是“一国两制”决定了其开放程度高。

  以广州为例,广州坐拥5所“双一流”高校。仅2018年主要高校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就有2161人,其中九成全职在广州;主要科研院所23位中外院士,四成全职在广州,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中超九成在广州。

  万陆建议,除港澳外,粤港澳大湾区接下来应该积极对接全球的创新资源,继续推动科研管理体系改革。

  曹钟雄也认为,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下,广东的资金可以流动到香港的高校,促进源头创新,也可以吸引香港高校的科研成果在广东这里落地转化,并吸引一大批港澳青年从事成果转化的相关工作。

推荐阅读

  • 广东海丝研究院与广外中非经贸交流中心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