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圳应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时间:2020-07-15 10:39:07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词,最早是由北京大学张春宇等从2012年挪威海事展、奥斯陆海运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研究报告中翻译而来的。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进上海、深圳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投融资、服务贸易、商务旅游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由此可见,我国推进上海、深圳先后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设想,代表着中国陆地经济迅速壮大的同时,海洋经济也在不断发展,陆海统筹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上海位于我国东部长江三角洲,背靠长江、面向太平洋,是长江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及“一带一路”交汇的世界级中心城市。2018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海洋“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优势主要有两点:第一,上海是连接我国南北海岸的中心城市,长江和黄浦江在此处汇合入海,其通江达海、连接内陆腹地的优越区位条件有利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第二,上海作为四个直辖市之一,是国务院批准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在海洋强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扶持下,上海以其优越的经济、产业、科技、教育等多种区位优势为依托,成为推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深圳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其连接南海及太平洋,拥有260余公里的海岸线及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改革开放使其从一个小渔村变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并以迅猛的速度发展成为国际化海洋城市。2019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指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由此可见,深圳已经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主力军。近年深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政治机遇,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争取在202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2035年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从上海、深圳两大沿海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联系强度分析得知,上海对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与深圳对周边城市的联系强度都存在不均衡的问题,距离越近,联系强度越大。上海与江浙皖各城市的联系强度类型都呈现分散不集中状态,经济联系强度值受地理位置影响较大,距离越近,与中心城市联系强度越强,距离越远,联系强度越小。深圳对西南方向的联系强度更强,与珠三角城市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更紧密,而与距离远的粤西和粤北城市经济联系更小。上海与江浙城市联系强度更大,联系强度排名中前三名为江苏省的苏州,南通以及浙江的嘉兴。上海对周围城市的平均联系强度为2.3,而深圳对周边城市的平均联系强度为3.0,略高于上海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影响强度。上海对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强,与江浙主要城市贸易往来比较密切和频繁,深圳周边的城市东莞和广州自身的制造业就比较强,因此深圳对珠三角主要城市间联系远大于非珠三角的广东省内城市,发展平衡度较低。

       总的说来,上海、深圳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上,在全国具备较大的潜力和竞争力。尤其深圳,作为后起之秀,在经济和城市规模上不断赶超上海。但目前两大城市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仍有一定的发展差距。

       上海、深圳如何将自身打造成为真正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既是两个中心城市面临的主要课题,也是我国沿海城市群面临的主要课题。为此,本文拟提出以下几点主要对策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腹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发展强势产业。上海地处长三角中心,濒临黄海,虽然海洋产业发展较成熟,但是将高精尖技术应用到海洋产业的理念依旧不太成熟,需要加大二者的融合。 深圳地处珠江口东岸,临近国际化都市香港,与香港存在巨大的发展和资源合力,深圳制造业和先进的互联网产业十分发达,而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较高,深圳应该发挥自身拥有的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结合香港对外开放与海洋经济国际化,互补合作。此外,深圳临近南海,而南海资源丰富,深圳对南海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极大的促进自身海洋产业的发展并且可以加大与南海沿线各国家进行对接合作。

       第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搭建“海洋中心城市”发展平台。国家应该加大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平台的搭建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各个高校海洋专业抽取部分海洋研究方面的高级专家成立专家小组并且成立海洋科学研究院。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供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与研究的科研平台使用。不仅需要对现有的海洋专业进行加强,同时考虑与目前的科学技术结合,开设新兴海洋专业以及加强对海洋科技专业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第三,普及海洋教育,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我国虽然是海洋大国,但是缺乏对海洋重视程度的普及,即便是沿海地区的人民海洋观念也尚未完全形成,各政府应该加大培养全国公民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不定时邀约海洋研究领域高级专家对市民和政府机关进行海洋知识的普及和讲解以及海洋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海洋理念渗入民心,齐心协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作者系广东海洋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本文来自于国家自然资源部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重点项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及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摘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