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贸易何以逆势上扬?RCEP签署将进一步提供制度红利

时间:2020-06-23 09:56:32

今年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逆势上扬。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4.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7%。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9366.2亿元,增长2.8%,自东盟进口7598.6亿元,同比增长了6%,均高于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整体增速。

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在例行发布会表示,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充分体现了双方贸易发展的“潜力和韧性”。

在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看来,中国东盟贸易逆势上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逆势上扬是必然也有偶然因素

今年前5个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贸易总值都有所下降。在此情况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势上扬十分难得。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增长是历史的必然发展,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原本就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并且互补性较强;去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这为双边进一步贸易自由便利化增加了新的动力空间。而且,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存量巨大,这种贸易增长也是一种增长的惯性。”许利平表示。

中国和东盟在经贸领域签订多份协定,为双方贸易不断增长提供了制度红利。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自贸区。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自贸区建设,后陆续签署货物、服务、投资等协议,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2019年10月,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内,中国和东盟90%以上的商品实现了零关税。

据商务部国际司公布的信息显示,在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刚刚启动时,双边贸易额为548亿美元;到2018年,双边贸易额已高达5878亿美元,16年间增长了近11倍。

不过,东盟在今年上半年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今年以来,欧盟和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相继暴发,都采取了封锁抗疫的措施,国际物流不畅,对国际贸易造成较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和东盟间的地理距离接近,交通运输成本更低,物流限制更少,这些都是促进区域内贸易往来的有利条件。”国际金融协会(IIF)亚太经济学家Yuanliu Hu表示。

今年1-5月,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下降了4.4%,为1.6万亿元,占到了中国整体贸易额的13.9%,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额为9688亿元,进口额为6373亿元。今年前5个月中美贸易总值为1.29万亿元,同比下降9.8%,占整体的11.1%。

“如果没有疫情的话,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想要突破中欧的贸易规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东盟和欧盟的市场规模还是有相当一段差距的。”许利平说。

中国东盟区域间产业链愈发紧密

星展银行策略师Nathan Chow评论称,除了欧美还没有完全放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增长也部分归因于中美贸易摩擦。因为中美贸易摩擦,为了规避美国加征的关税,一些制造业的上游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亚洲其他地方比如东盟,在制造完毕后出口到中国再进行包装。

“这些生产制造的转移实际上在中国和东盟间,引发了更多的重新贴标和组装等活动。”Yuanliu Hu说。

一直以来,东盟长期稳居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去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位次发生变化,东盟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具体来看,2019年我国对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进出口4.86万亿元,增长8%;对东盟进出口4.43万亿元,增长14.1%;对美国进出口3.73万亿元,下降10.7%。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叠加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美、中欧贸易量向下走,而中国东盟的贸易量保持增长,就促成了眼下位置的改变。”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中国和东盟间技术产品的贸易,尤其是机械和电子产品的增长极为显著。据星展银行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中国从东盟六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总计进口了518亿美元的上述产品,同比增速高达27.7%。

另据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官网公布的信息,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了价值149亿美元的集成电路,比上一年增长了25%。主要包括芯片电容器、微处理器芯片和模数转换器;与此同时,中国向东盟出口了价值约6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同比增长了28%。

“中国从东盟集成电路进口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越南,在今年前四个月,越南向中国电话及相关零部件的出口同比大涨300%,电脑及相关零部件的出口同比增长40.8%。这也是区域间产业链愈发紧密的体现。”Yuanliu Hu说。

据星展银行统计的数据,就东盟内各国而言,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速最快。今年以来,中国从越南的进口同比增长了25.5%,从印尼的进口同比增长了5.7%。

协力管理咨询公司分析指出,在中美贸易摩擦之下,受到当地人工成本较低及获得改善的基建和法律环境的吸引,日本、韩国的一些制造业将产业链转移至东盟,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设立集成电路工厂,以此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产业链整体迁至东盟,更多的是一种中国产业链的外延,许多制造基地仍然需要从中国进口原材料、设备仪器、技术等,另外他们又依赖于中国这个主要消费市场。

RCEP将进一步提供制度红利

展望未来,中国和东盟间贸易能否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

“随着全球疫情得到控制、欧美开始相继重启经济,预计欧盟将回归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但鉴于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仍然存在,放眼更为长期的趋势来看,中国东盟间的贸易量有望持续超越中美的贸易总量。”Yuanliu Hu表示。

在星展银行策略师Nathan Chow看来,一方面中国和东盟间具备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物流成本又较低,多因素综合之下,预计双边贸易关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另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将为双边贸易提供进一步的助力。

RCEP谈判于2012年由东盟10个国家发起,邀请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6个国家参加,涵盖全球一半的人口,GDP总值约占全球32.2%,贸易额约占全球的29.1%。RCEP在货物贸易方面,整体开放水平达到90%以上,高于WTO的开放水平。

去年11月初,第三次RCEP领导人会议召开,除印度外的15国,已结束全部20个章节的文本谈判,以及实质上所有的市场准入谈判。领导人在声明里指示谈判团队立即启动文本的审核工作,目标是在2020年签署协定。印度由于担心贸易逆差增长等问题,表示暂时不参加RCEP。

根据2018年数据,除印度外的15国总人口达到了22亿,GDP达到29万亿美元,出口额达到5.6万亿美元,吸引的外商投资流量3700亿美元,这些指标基本都占全球总量的30%左右。

“基本上去年就达成了共识就是15个成员国先签署,印度等条件成熟后再后续加入。目前80%以上的文本都已敲定,预计在中国等各方的努力下,今年年底前有望正式达成。”许利平说。

6月4日,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贸部长特别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会议发布的联合声明显示,10+3国家将争取年内达成RCEP,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促进跨境贸易投资发展。

在白明看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动和东盟的设施联通将进一步促进贸易畅通,“要加快推进中国与东盟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为贸易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除了货物贸易外,许利平认为,中国和东盟间还有巨大的服务贸易的成长空间。

“目前双边的货物贸易已取得了很广泛的零关税覆盖,贸易关系要想继续维持增长,可以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的合作,那么就需要在服务贸易方面消除更多的障碍。”许利平说。

推荐阅读

  • 广东海丝研究院与广外中非经贸交流中心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2024-09-14